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默示,本來國小核心素養中「溝通與互動面向」,能應用本土說話於家庭與學校生涯當中。閩南語下修到國小三年級起,插手社區活動及公民素養等講授融入,可以讓全部進修的面向與涵蓋局限更廣翻譯
對於迄今每周有一堂本土說話課,但學生說話能力不見明明提升,邱乾國默示,將來將加倍強營建說話進修的環境,除該堂課外,也會請黉舍舉行沐日營隊時一併增強。
國教教導團閩南語學習範疇指點學校、宜蘭縣頭城國小校長黃志聖示意,光靠黉舍教閩南語較不輕易,說話最主要的是交融貫通,所以營建情況很重要,當說話真正融入生涯中,學生才會有火急需求想學好。他默示,日常平凡黉舍也會辦祖孫共學運動,透過童玩及母語促進彼此感情,他認為都邑區黉舍缺少學習閩南語的情況,學生更需要與社區增強貫穿連接。
原課綱草案將本土說話課中的社區運動講授列為國中階段,但學生代表蕭竹均認為,相較於其他三個本土說話如新居民語、原居民與客家語,閩南語具有更優勢的說話環境,提議放寬至國小階段,讓學生的閩南語能力更扎實。
今朝國小每周有一堂本土說話課,學生可自由選擇上閩南語、客家語或原居民語,108課綱估計將再納入新居民語。
「本土說話課程制訂是為保留說話脈絡,那麼激勵學生在社區學,會比單周只有一堂課教授教養更有成效」,蕭竹均說,他從小在家就講台語,若能走進社區學習閩南語,成效會比此刻更好,提案也獲課審委員無異議經由過程。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1320/2814648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鉦昱翻譯公司02-23690937